心理咨询

推荐了解: 文心应用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危机干预 > 自杀危机干预 >

死亡游戏之殇:青少年新型网络自杀行为探究——基于“蓝鲸”事件的考察(续)

添加时间:2019-04-12 10:48
三、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青少年自杀的深层动因

通过对蓝鲸游戏的解剖,我们发现该游戏营造了唯美的死亡意象,强化了青少年的自杀意向,帮助青少年克服死亡恐惧,并通过模式化与网络化扩大了游戏的危害程度。然而,这只是网络自杀的表征机制,网络自杀还在深层上折射了现代社会青少年的精神危机。

(一) 个体化与信仰危机:青少年的孤独感与虚无感

贝克将个体化称为“不再重新嵌入的抽离”,个体从过去那些束缚他的社会群体中脱离[19],传统的神圣意义以及其对个体的决定命运似的束缚已经不再存在[20]。家庭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更像是个体的联合,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社会角色和生活场所,家庭成员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关系也不再牢固。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家庭解体和亲属分离成为很多青少年不得不面临的生活事件。尤为突出的是在人口流动与迁徒中,我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不断增长。留守子女长期与父母分离,难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随迁子女随着父母频繁更换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难以在学校中建立起亲密关系,会感受到深切的孤独。

14岁的女生JS有自杀意向,她说:

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一年也就见爸妈一两次,和他们不亲……我一直跟着奶奶。奶奶也不喜欢我,奶奶总是骂我爸妈,说他们没良心,把我丢给了她照顾,还不给钱(照顾的费用)。奶奶一直说没有钱养我,其实她就是嫌弃我……在学校里,同学们也不喜欢我,有一个人老欺负我,我恨死她了……有一次我生病了住在医院里,都没有一个人陪我。我自己一个人在医院躺了好多天……世界上没有人关心我,就算死了也不会有人在乎吧。

青少年处于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阶段,有归属于社会群体、获得关爱的需求。然而,青少年的这种需求在个体化时代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

个体化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而人自身却又处于一种易变、流动、表面化和瞬间的生活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催化下,生存的深层次意义感、依靠和安全观就会逐渐失去[21]。吉登斯指出:“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22]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个体化的影响,对自我过度关注,忽视了与他人的关系,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将自己封闭在内心孤独之中。

15岁的男孩YX与笔者交谈多次,当问他对什么比较感兴趣时,YX说:

什么都不感兴趣。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能让我动心了,除了死亡……生命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反正我活着也没用,还不如去死……活着不就这样吗,无聊,没有意思……我们都是孤独的人,不该活在这喧闹的世上。

因为缺少亲密关系和社会责任的维系,所以当青少年遇到挫折、否定个体的生存意义时,就有可能会自杀。蓝鲸游戏对现代社会发起猛烈挑战,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病态的精神信仰。这种冲破道德禁忌的亚文化,越是遮掩就越显得神秘,越是压制反而越有生命力,十足的悖论使现代社会处于无比尴尬的境地。

(二) 园艺文化下的本能奔突:生本能的压抑与死本能的唤起

现代社会内在地崇尚理性设计。鲍曼将现代性的展开形象地比作“荒野文化”向“园艺文化”的过渡。“园艺文化”将现代社会当作理性设计的花园,精心培育人工植物与清除杂草则是社会管理的主要目标[23]。实际上人们不仅对自然和社会进行园艺化改造,而且将个体当作园艺化改造的对象。对于青少年而言,社会通过教育制度、文化规训对其进行精心的培育和“裁剪”,期望青少年按照社会的理性设计方式发展。青少年被隔离在自然和社会之外,在学校的象牙塔中无休止地被进行知识灌输、道德说教与行为控制,青少年获得了社会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被压抑了天性和本能。现代社会的吊诡之处在于,社会结构总是试图从外部控制行动者,限制他们的自由,而文化却深入行动者的内部,极力宣扬个人自由[24]。青少年对社会规则的僭越正是个体寻求自由的尝试,却被社会视作“理性花园中的杂草”,必须予以清除。

弗洛依德指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性的力量,死的本能代表恨和破坏性的力量。死本能对外表现为进攻和破坏,对内则表现为自毁和自杀[25]。生本能与死本能此消彼长,当生本能受到压抑的时候,死本能就成为可能的发泄出口。青少年正处于性发育时期,其生的本能充沛而强烈。然而,以分数为纲的应试教育给青少年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遏制了其个性的发展。在单调的学校生活中和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之下,青少年生的本能被压制。理性设计似乎从未设想过为青少年的本能寻找出口,而期望以制度控制和道德说教阉割这种本能。生的本能束缚在现代性的牢笼中,意欲奔突而不可得,死亡本能便蠢蠢欲动。蓝鲸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青少年死亡本能的引流。

正在读初三的女生WSY学习压力非常大,她说:

我感觉自己太笨了,学习成绩总上不去。我也不喜欢学习,有时候看到试卷就恨不得把它撕了……我还是很想考好的,但是总是考不好,我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了, 压力特别大……我觉得我得了抑郁症了……既然得了抑郁症了,那我就逼死自己算了。

(三) 技术异化与道德盲视:互联网引发的社会风险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人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信息与资源近在咫尺的同时,也让负面信息触手可及。只要拥有基本的上网技能,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无尽的信息。青少年好奇心强,对于感兴趣或不理解的事物都会在网络上搜索答案,这其中难免有负面内容,而强大的搜索引擎与智能推荐系统,会向搜索负面信息的青少年推荐更多的负面信息。青少年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也容易沉浸在网络世界悲观绝望的黑洞中。青少年在网络上表达自杀意愿,学习自杀方法,形成自杀团体,直至以组织化的方式实施自杀行为。互联网使得自杀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甚至变得更加“科学”——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上学会如何无痛苦地自杀。技术本来是为人服务的,却演变成威胁人类生命的工具,网络自杀是现代科学技术异化的典型体现。

蓝鲸游戏的管理员在网络背后指引游戏参与者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其冷漠和残忍令人发指。然而,大多数游戏管理员不过是在校学生,他们并非十恶不赦之徒,在表面上和其他学生并无差别,甚至还有些内向和懦弱。互联网所具有的的匿名性和片面性等特征让网络世界的形象相比现实世界更加单一,人们可以在网络中选择性地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特质而隐藏其他,其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出现分离。在互联网中,人性的阴暗面更容易被释放和扩大。

DYS自称是蓝鲸游戏的管理员,在QQ群中发布消息,招募跟随自己的游戏玩家。笔者以伪造身份与其接触,发现DYS仅是一位16岁的男孩,一名正在读高一的学生,他组织蓝鲸游戏仅仅是为了“好玩儿”。DYS这样解释:

我想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人会听我的话,按照我的命令去做,我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你说真的会有人那么傻吗……要说真的让谁去自杀,我应该也不会的,最后的时候让他放弃……我就是玩玩……不过也说不定,你说如果真的玩的最后,让他去死,他真的会去死吗?我真的挺好奇的。

互联网拉近了时空距离,却扩大了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人们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受到巨大冲击,技术的进步反而造成了社会的道德盲视。青少年网络自杀,正是技术异化与道德风险的具体呈现。

四、青少年新型网络自杀的防控

蓝鲸死亡游戏源自俄罗斯,但其传播和危害是全球性的。不过,在我国爆发的蓝鲸游戏,又呈现出一定的本土特征。社会流动产生的留守子女和随迁子女成为自杀的高危群体。应试教育与高强度学习竞争给我国青少年常来了巨大的压力。防控蓝鲸游戏,要根据我国国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 加强集体教育,克服社会信仰危机

个体化时代社会团结缺失,青少年需要在社会交往中实现社会化,建立自我认同,有更强烈的归属于集体的需求,蓝鲸游戏迎合了青少年这种需求,这折射出学校集体教育的不足。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最先提出集体教育,强调通过集体解决个别人的问题,同时使得集体受到教育[26]。虽然我国历来强调集体主义,但在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学校教育中,对个体竞争的强调甚于集体合作,集体教育并没有充分落实在实践中。学校应更加重视集体教育,并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让青少年通过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获得团队归属感,在满足青少年好奇心、探索欲的同时,对青少年作正向引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青少年网络自杀行为反映出现代社会的信仰危机。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极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对重建现代社会的信仰有重要意义。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篇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深远。“修、齐、治、平”在个体层面提供了以“修身”为本的个人理想,强调了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和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在社会责任层面提供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操作的可行性和追求的无限性,使人得以摆脱个体自由的虚无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传统文化成为抵抗个体化、促进社会团结的重要精神资源。在当今社会,要重建青少年的社会信仰,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将时代精神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加强生命教育,深化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团结”[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今时代精神最准确、最凝练的总结。它包含着引领方向、扶正祛邪之“道”,也作为教化育人、治国理政之“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承载着国家与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精神追求[28]

(二) 引导个性发展,开展学校社会工作

整齐划一的理性设计扼杀了青少年的活力,也没有为青少年的本能寻找到升华的路径。应试教育制度将与学习成绩无关的一切都排除在外,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遏制了自由的发展空间。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要反对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重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从长远看,必须循序渐进地改革教育制度,改良学校考核标准,改善既有教育观念,从根本上优化青少年所处的教育环境。

随迁子女和留守子女难以在家庭中获得足够的关爱,应向其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促进其个性发展,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目前,学校社会工作在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对于协同各方力量、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正向作用。学校社会工作秉持专业价值观,尊重青少年的人格特征,针对青少年的个性需求,联合多方力量帮助青少年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服务。

(三) 规范技术使用,重视网络道德建设

蓝鲸游戏引起了政府与民间的重视,有关部门立即在微博、QQ、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上作出反应,抵制蓝鲸游戏,封禁相关社群,进行正向倡导。通过多平台的联动控制,蓝鲸游戏的信息传播被有效遏制。作为蓝鲸游戏助推器的互联网,反过来又成为遏制蓝鲸游戏的有力武器,这充分反映了技术的双重特征。技术本身并不会作恶,关键是如何发挥技术的正向功能,遏制其负面效应。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

现实世界的道德感被网络的匿名性和距离感冲淡,其引发的负面效应却被无限地放大。互联网时代,需要一种新的与之相匹配的网络道德。充分认识互联网的特殊性,重视保护隐私、非伤害等基础原则,积极探究互联网世界的道德建设,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协调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关系,是降低社会风险、规范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的必由路径。

参考文献
 
[1]
WILL S, YASMIN J, MARK H."Blue Whale" Suicide Game linked to 130 teen Deaths is Just Tip of the Iceberg in the World's Suicide Capital Russia [EB/OL]. (2017-03-03)[2017-08-22]. https://www.thesun.co.uk/news/3002981/blue-whale-game-suicide-russia-rules-challenge-social-media/#comments.
[2]
李逢春, 钟晓璐.四川网警发布暑期"特急保护令"阻击致命"蓝鲸"[N].华西都市报, 2017-06-21(A6-7).
[3]
景军, 吴学雅, 张杰. 农村女性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20-31. DOI:10.3969/j.issn.1009-508X.2010.04.002
[4]
张杰, 景军, 吴学雅, 等. 中国自杀率下降趋势的社会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11(5): 97-113.
[5]
陈柏峰. 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09(4): 157-176.
[6]
刘燕舞. 农村老年人自杀及其危机干预(1980 2009)[J]. 南方人口, 2013(2): 57-64. DOI:10.3969/j.issn.1004-1613.2013.02.007
[7]
刘燕舞, 王晓慧. 农村已婚青年女性自杀现象研究——基于湖北省大冶市丰村的个案分析(1980 2000)[J]. 青年研究, 2010(1): 65-79.
[8]
黄雄英, 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宏观态势与辩证分析——基于2002 2009年中国青少年自杀统计数据的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1(11): 5-10.
[9]
徐慧兰, 肖水源, 冯姗姗, 等. 中南大学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4): 19-22.
[10]
陶芳标, 张洪波, 曾广玉, 等. 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1999(3): 69-70.
[11]
张志群, 郭兰婷. 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12): 852-855. DOI:10.3321/j.issn:1000-6729.2003.12.021
[12]
昝玉林, 许文贤. 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影响与对策初探[J]. 青年探索, 2005(3): 3-5. DOI:10.3969/j.issn.1004-3780.2005.03.001
[13]
戴洁, 李华燊. 转型期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现象探讨[J]. 中国青年研究, 2011(11): 20-24. DOI:10.3969/j.issn.1002-9931.2011.11.005
[14]
PHILLIPS D P. 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Substantive and the 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4(3): 341.
[15]
贾鹏.95后少年按不下停止键的自杀直播[N].新京报, 2014-12-08(A14).
[16]
余娇娜, 朱建军. 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S1): 57-60.
[17]
沈黎, 刘斌志, 钟立. 近十年我国青少年自杀的研究综述[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4): 5-10. DOI:10.3969/j.issn.1002-8919.2009.04.002
[18]
KALPANA S. The Reality behind the Theory of Killer Game "Blue Whale"[EB/OL].(2017-12-11)[2018-01-05].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life-style/health-fitness/de-stress/the-reality-behind-the-theory-of-killer-game-blue-whale/articleshow/59881467.cms.
[19]
乌尔里希·贝克, 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M].李荣山, 范讙, 张惠强, 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1.
[20]
赵爽. 中国社会个体化的产生及其条件——个体化相关理论述评[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68-75. DOI:10.3969/j.issn.1671-6248.2011.02.011
[21]
张琳, 王永和. 现代性悖论下信仰危机的表现[J]. 思想教育研究, 2012(1): 37-41. DOI:10.3969/j.issn.1002-5707.2012.01.010
[22]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 方文, 王铭铭, 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9.
[23]
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 史建华, 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2: 17.
[24]
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 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5.
[2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M].车文博, 译.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4: 127.
[26]
吴式颖.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79.
[27]
韩杰, 赵浚.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着力点[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 7.DOI:10.3969/j.issn.1673-8268.2017.01.002
[28]
刘浚, 曾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价值探析[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2): 122-128.

------分隔线----------------------------

分享到

    文心
  1. 互助成员:文心
  2. 家佳心理发展互助团发起人。山东济南人。
    砭艺
  1. 互助成员:砭艺
  2. 砭艺创编者。
    易凡
  1. 互助成员:易凡
  2. 过往心理咨询无效或受挫者的难题解决更见长

返回头部

心理咨询师

Copyright © 2016 文心应用心理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鲁ICP备17030079号
鲁公网安备 37021302000519号